如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工科人才? ——沪江学院举行《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课程思政座谈会

作者:沪江学院 2020-12-03

121日,沪江学院举行课程思政座谈会,会议由沪江学院文化素质教研部王聪聪老师主持。文化素质教研室钱亚平老师汇报了自己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院系相关教师就“如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工科人才?”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讨论了理工科大学如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工科人才这一问题,与会教师们一致认为,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但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注重对学生人文道德和家国责任感的培养,那么科技也可能带来道德伦理危机,成为害人乃至祸国的工具。因此当前新工科人才的培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全球视野和政治意识。

首先,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工科人才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我们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理工科高校培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中国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承担国际责任奠定人才基础。但当前理工科学生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课、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学生的视野往往比较狭隘,这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参与更高层次的发展与竞争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此,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更应该注重对理工科学生的全球化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其次,就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老师们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看法。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贴近学生的热点问题,如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美国大选等议题,鼓励学生从各自专业和熟悉的领域出发关注国家大事,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通过对“他者”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二是在教学方式上,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学生们通常并不是不关心世界,但往往因为缺乏理论素养或者独立判断力,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甚至一些错误言论的误导,因此老师在方向把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甚至小品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全球问题,启发学生正确理解个体与国家、个体与世界、个体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最后,王聪聪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通识课和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识课要与当下的现实密切结合,通过教师的专业传授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成为有德性的个体。


供稿:沪江学院


已有9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