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教学团队:聚焦课堂,“3+2+1”模式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意识

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2020-04-01


2019 -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瑜伽课程采用了录播+互动的形式进行授课。课前精心策划认真准备;课上适时、实时进行师生和生生互动,及时讨论、评价、反馈、纠错,紧抓学生眼球;课后互动、辅导,以保证学生的疑问和难题及时被处理。操作方面,团队合作,发挥个人优势,分工协作,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33人团队)+22个平台,2个层面,2个内容)+11个目标)”的教学模式,以保证15个班级约450名学生课上能体验到精彩的线上瑜伽课程,课后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成立3人教学团队,建构在线课程

26日,我们的瑜伽教学团队正式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段雪梅老师、国家级健将丁悦老师和体育教学部首位博士王丹丹老师组成。段老师主导课程建设,制定课程主线,丁老师和王老师负责平台操作和教学内容补充,同时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特殊时期如何开展授课,研究授课内容、标准和方法。

从开始构建课程时的毫无头绪,到思路逐渐明晰,再到后来的根据课程在平台实操建课,三人一边各自摸索,一边共同商量探讨,有困难就共同解决,有好的方案就讨论采用,最终确定了线上瑜伽课程的主题内容为瑜伽基本且最重要的体式拜日式和拜月式。


确定2个平台+ 2个层面+2个内容模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个平台:考虑到超星平台使用的人数太多,预防单一平台的不稳定性,以及微信的普及率,最终确定使用超星+微信的双平台教学。超星平台主要用于学生出勤率统计,课程学习统计,教学讨论,作业完成数量及质量统计;微信平台用于动作学习,辅助签到。


2个层面:线下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锻炼,但考虑到理论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瑜伽、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知,因此,瑜伽课程最终选择了理论+实践的双层次教学方式,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意识层面建立动作模式,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及如何锻炼,便于更好的操作实践;实践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姿态,通过身体具象的变化理解理论的内涵,比如瑜伽的呼吸。每节课程的逻辑线为理论学习-瑜伽动作学习-动作互评纠错-身体素质动作学习-动作互评纠错。

2个内容:基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及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教学要求,最终确定了“瑜伽+素质”双内容教学。瑜伽作为学生的专项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身体素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能,改善学生体质。基于一般素质训练的枯燥的特点,瑜伽团队融入了当前流行且对心肺功能改善效果极佳的锻炼方式:高强度间歇训练和TABATA训练,通过音乐、节奏来刺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达到训练目的。


完成1个目标,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过程的督促,瑜伽团队的目标只有1个,那就是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的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老师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坚持锻炼,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身体会说话,会告诉你坚持的意义”。团队教师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影响学生,一方面身体力行,自己坚持每天运动;另一方面,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为学生指导动作,鼓励学生继续坚持锻炼。通过对学生锻炼的时间及身心体会的统计,发现经过3-4周的瑜伽线上课程,学生一周锻炼的次数为3-7次不等,学生的本体感觉从最初的喘、累、酸、痛到后来的爽、舒服、适应,这些变化记录着学生的收获,也记载着线上教学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学生们也都适应了在线课程,适应了每周的锻炼,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或者已经养成了自主锻炼的习惯,已经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中。

供稿:体育教学部


已有122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