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助教 | 赵梦媛:打破讲台与课桌之间的“楚河汉界”

作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7-06-15
     个人简介
        赵梦媛,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博士期间赴牛津大学哲学系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逻辑、心灵哲学。曾独立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
          2015年8月进校,积极参加青年教师助教工作,且高质量完成助教工作任务。2016年荣获上海市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上海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2016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1项。现主要从事思政课及人文类课程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



 
       在温暖宜人的春日午后,我们如约见到了社会科学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赵梦媛。初次见面,便能感受到她身上散发着知识的气度,对于所学所授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亲切耐心地给予解答。
 
    做好准备,端正态度

       提起为期一年的助教工作,赵梦媛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很重要的,可以为自己独立授课做好身心准备的调节和积蓄阶段。助教工作主要分为随堂听课、教学培训、课堂试教、教研论文、教案设计等几个方面,通过听指导老师授课能够对授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参与讲座活动则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专业团队,收获更多丰富的知识;进行模拟教学能够增加实战经验,让将来授课更加得心应手;而在论文考核方面,虽然会有一些压力,但是更能促进自己由浅入深地研究教学。
 
        谈及助教期间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她分为两点进行阐述:1.有机会感受到了真实的课堂。真正成为了课程中身临其境的参与者,对自我身心进行清晰定位和更好地接受教师生涯颇有裨益。2.对课程的态度逐渐端正。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们探讨交流,也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加深对实际课程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逐渐端正了态度。
 
      启发思考,寻求契合
        赵梦媛担任助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政类课程,她告诉我们,这门课程的指导教师许良教授拥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让她在诸多方面深受启发。如在课程教材较为枯燥,教师应当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的环节安排等问题上,都有了独到的见解。
她认为要活跃思政课堂,首先课堂内容要充实有深度。先制订好清晰的教学目标,然后着重培养学生新的思路和思维方法。其次要引起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不让讲台与课桌之间横亘着楚河汉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发他们思考,而不是让他们对知识全盘接受。若是能够小班教学,她也希望尝试“对分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
 
 
    说到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赵梦媛谈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一方面,科研可以帮助教师连接课程,让教师更加热爱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另一方面,教学同时也能启发科研,打开不同的新思路,增加知识的厚度。两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找到契合点非常重要。



 
      注重沟通,早做规划
         在赵梦媛眼里,教师应当尽量凸显出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与需求。如今大多数课堂的授课方式为传统讲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有所欠缺,而她十分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认为教师应当多在课堂上设置交互环节,尽量让学生百分之百地参与讨论,这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采访接近尾声,提起对学生的建议和寄语,赵梦媛鼓励学生多学习进修,抓紧时间早做规划。在方向的把握上计划性要强,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目的性不要太强。认为不重要的知识就缺乏重视是个很大的误区,就如思政类课程,但凡是认真学习的知识,总有一天会在不经意间派上用场。她希望学生能够不浪费年少的大好时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已有628人阅读